漏斗菌

Please bring me back.

谢谢你点开看

基本已经全面脱坑
可以找我聊天,不定时回复

芳华 | 致他们不被允许歌颂的青春

世上有朵美丽的花。

夏天喝咖啡:


60后、70后、80后,甚至90后和未来的00后,都可以尽情地在银幕上歌颂自己的青春。


但50后不行,那是一个错误的年代,错误怎么可以被歌颂呢?




我等了《芳华》很久,真正看完后却没有预想中的激动。


冯小刚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,但《芳华》这个故事他讲得并不清楚,而且你能很清楚地感受到,这种“不清楚”并非是导演有意为之的,而是有点欲说还休、欲言又止的意味。


模糊就是《芳华》留给我最深的印象。



事实上,《芳华》的主线故事一点都不模糊。


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“被侮辱与被伤害”的故事。刘峰与何小萍,一个是人人爱的“活雷锋”,另一个是人人嫌的“软柿子”。在被集体辜负、被时代碾压之后,两个孤独的人终于得以相互依偎、抱团取暖。


这样的故事本来没什么特别,但它偏偏发生在一个很荒唐的背景里,发生在文革期间的文工团大院里。


这也是影片的第一个割裂之处。



文化大革命,那是一个摧毁理性也摧毁审美的年代。活在那个年代,你不能有个性,不能有自己的想法,你必须永远地服从集体。


可是文工团是一个追求艺术的地方,而艺术是最鼓励人性解放的。


在那个反人性的时代里,文工团看上去就如同一座伊甸园。文工团的年轻人可以享受军队的“特权”,待遇好,生活环境也好,做的工作又轻松又优雅,在那个亲人反目、人人自危的黑暗年代里,文工团大院就是浪潮中的避风港。


但在这处处都是鸟语花香的地方,《芳华》偏偏讲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恶的故事。


这是影片的第二个割裂之处。



“老好人”刘峰因为冲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女歌手林丁丁的爱,而被诬告成流氓,下放到伐木连。


他在文工团帮过无数的人,年年都被评选为标兵,但最后离开文工团时,甚至没有一个人和他告别。


除了何小萍,这个所有人都嫌弃,唯有刘峰不嫌弃的姑娘。


因为刘峰的离开,何小萍也对文工团死了心,她拒绝出演那个她盼望了很久的A角,最终也被下放到野战医院,直到对越反击战打响,她和刘峰的命运才再一次交织。


在那场战争里,刘峰一心求死,何小萍更是早已如行尸走肉,但他俩不仅活了下来,而且还成了“英雄模范”。


然而英雄的称号有了,刘峰却身体上残了,而何小萍精神上残了。


这是影片的第三个割裂之处。



如此多的割裂,也让《芳华》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矛盾感。在我看来,影片是由界限分明的两部分组成的,一部分是文工团里色彩饱和度极高的生活图景,另一部分则是两位主人公灰暗的人生底色。


如果想讲好这个故事,导演其实只需要瞄准后一部分即可。


但我相信,每一个看完《芳华》的人,都不会忘记荧幕上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。冯小刚用了大段大段的镜头去拍女孩们跳舞时美好的线条、食堂里和泳池旁的嬉戏玩闹、少男少女略带羞涩的打情骂俏……


还记得萧穗子暗恋的男生爬上坦克吹响小号时的那个画面吗?在钢铁炮火之上,少年傲然挺立,头微微仰起,在灿烂的阳光下骄傲地举起他的小号,接受着身边女孩崇拜的目光。



这个昂扬的画面大概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想象,坚定、挺拔而热烈。


真的太美了,一如青春吐芳华。


即使是人生底色灰暗的刘峰,也曾有过这样绚丽的时刻,那就是他决定放弃进修名额的时候。


在我看来,这个决定是刘峰人生的转折点。


刘峰是为了林丁丁放弃名额的。一个少年,为了自己所爱之人,放弃了大好前程,在刘峰的想象里,这或许就是一个年轻人所能做出的最浪漫、最热血的决定。


这一刻,就是刘峰的芳华绽放的时刻。


只是可惜了,这样的绽放在那样的年代里,注定无人欣赏。



即使花了不少篇幅来刻画这种青春的艳丽,影片描写人性及时代黑暗的部分依然具有不小的冲击力。在影片中唯一一段直接表现战场的7分钟长镜头里,导演特意隐去了敌人。


这让这场惨烈的战役看上去格外荒谬,连敌人都还没来得及看清,人就已经战死了。


但事实上,被隐去的又何止是敌人呢?


当战争结束,失去了胳臂的刘峰同样被时代隐去了。而这场叫做“对越自卫反击战”的战争,也从未出现在过我们的历史书上,至今依旧少有人提起。



绽放时无人欣赏,凋零时无人哀悼。


这是那个年代许多人的写照。


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,是尴尬的一代。他们在开始懂事时就被要求抛弃理智,将自己无条件地献给国家和集体。


他们是这个国家真正进入和平时期后出生的第一代人,也是受国家宣传的英雄主义影响最深的一代人。他们是渴望牺牲的一代,是坚信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的一代。


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,他们所经历的一切,都将在以后被认定为一个尴尬的错误。


60后、70后、80后,甚至90后和未来的00后,都可以尽情地在银幕上歌颂自己的青春。


但50后不行,那是一个错误的年代,错误怎么可以被歌颂呢?


那个年代必须是黑色的,是疼痛的,你若表达,必须是批判的、厌恶的,不然你就是在美化文革,替文革招魂。


但是大家都忘了,青春年华,本该是最值得被歌颂和怀念的,只是这一代人的青春,偏偏绽放在了一个最不该被歌颂也最不值得怀念的年代。


多么讽刺。



冯小刚今年59岁了,他也曾在部队的文工团生活过。知道了这些,或许就不再难以理解影片呈现出的模糊感。


一边是青春的激昂,一边是人性的深渊,一边是灿烂,一边是残忍。我相信从那个年代走来的许多人是受到过伤害的,我也相信同样有许多人既没伤害过别人也没被别人伤害过。


即使是最惨的人,可能也曾有过片刻的绽放。


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,这一代人,都已经被剥夺了歌颂青春的权力。


所以不难看出,冯小刚在《芳华》里有许多话想说,关于时代、人性、生死、遗忘。他想替所有那个年代的人说句话,也想提醒所有这个年代的人不要让这段荒唐的历史重演。


在影片的末尾,导演给了两位主人公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。


那个长椅上的拥抱,就好像是在一封寄给过去的书信最后,轻轻地写上“此致敬礼”。


这注定不是一封措辞完美的信,也不是一封人人都有耐心去读的信,但至少有人写了这第一封信。


关于这段历史究竟该如何被对待,冯小刚自己的话就是最好的注脚:


从来不需要想起,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




评论

热度(178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